计提费用的会计分录做账怎么做

计提费用的会计分录,往简单里说,就是:

借:相关费用类科目(比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看这费用是干嘛用的)

贷: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这个科目现在用得少了,但有些特定情况可能还会涉及)等负债类科目

好,最核心的分录就是这个。但光知道这个,就像学开车只知道方向盘往左打车就往左转一样,离真正上路还远着呢。这背后的门道,可深着呢!

你得明白,咱们做会计,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那叫收付实现制,小作坊记个流水账还行,正规公司,尤其是要出报表给人家看的,那都得用权责发生制。啥叫权责发生制?简单粗暴地说,就是这费用是不是这个月(或者这个会计期间)应该承担的,只要是,不管你钱付没付,都得给我认!反过来,不该这个月承担的,就算你钱付出去了,也不能全算这个月的费用。这玩意儿就像个定海神针,保证了各期利润的相对公允。

计提,这个词儿听着挺专业,其实就是“预先计算提取”的意思。为啥要预提?因为很多费用它不是当月发生当月就能拿到发票立刻付钱的。比如工资,你总得干完一个月,下个月才发吧?但这个月员工给你干活了,这人力成本就是这个月产生的,你就得在这个月把它确认为费用。不然,这个月利润虚高,下个月发工资的时候费用又突然暴增,利润就跟过山车似的,那报表还有法看吗?老板看了也得懵圈啊!

再比如,年底的审计费,审计师忙活一年,可能第二年才出报告收钱。但这份服务,它对应的是整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所以你得在年末把这笔费用预估出来,计提进去。不然你今年利润看着挺好,明年突然冒出来一大笔审计费,不就显得去年“注水”了嘛。

所以,计提的核心思想就是配比原则。收入和费用要配对!你这个月产生了这些收入,那么为了产生这些收入而发生的费用,也得在这个月体现出来。这样算出来的利润才比较靠谱。

常见的需要计提的费用有哪些呢?我给你掰扯掰扯:

  1. 职工薪酬:这绝对是大头!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五险一金(公司承担部分),这些都得在员工提供了服务的当期计提。分录就是: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 工资(或其他明细)

    贷:应付职工薪酬 – 工资(或其他明细)

    等实际发放的时候,再从“应付职工薪酬”里付出去。这里面,五险一金的计提特别关键,很多公司都是当月计提,次月申报缴纳,这个时间差一定要处理好。

  2. 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这些虽然不叫“计提”,但原理类似,也是基于权责发生制,把资产的成本分摊到其受益期内。每月固定要做,雷打不动。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 – 折旧费/摊销费

    贷: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3. 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银行的钱不是白用的,利息得按期算。如果合同约定按季或按年付息,那你每个月也得把当月应承担的利息费用计提出来。

    借:财务费用 – 利息支出

    贷:应付利息(或 其他应付款 – 计提利息)

    如果利息是直接从本金里扣的,那处理方式又不一样,但核心还是要把当期该承担的费用剥离出来。

  4. 预计的修理费、水电费、办公费等:有些费用,比如年底一次性支付的办公室租金,或者虽然每月都发生但发票来得晚的水电费,为了保证月度成本的均衡,也可能需要预提。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 租赁费/水电费/办公费

    贷:其他应付款 – 计提XX费

    这种预提,金额的准确性就很重要了。不能拍脑袋瞎估,最好是有合同、有历史数据作支撑。

  5. 广告费、市场推广费:有些大型的广告投放,合同一签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钱可能一次性付了,也可能分期付。但这个广告效应是持续释放的,所以费用也得在受益期内分摊。如果钱先付了,那就是“预付账款”或“长期待摊费用”的事儿;如果服务已经享受了,钱还没给或者没给完,那就可能涉及计提。

  6. 年终奖:这个比较特殊。虽然是年底或次年初发,但它激励的是员工全年的表现。所以,有些严谨的公司会选择在每个月预提一部分年终奖,计入当期费用。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 奖金

    贷:应付职工薪酬 – 奖金

    当然,也有公司选择在年末一次性计提,只要整个会计年度内确认了就行。关键是,不能等实际发放的时候才一股脑儿全算费用,那前几个月的利润就不准了。

做计提费用分录,有几个坑你得特别注意

  • 金额的合理性:计提,说白了是“估计”,但不能瞎估。要有依据!合同、历史数据、部门预算,这些都是你估算的底气。如果估得太离谱,年底汇算清缴的时候,税务局可能不认,那就麻烦了。
  • 附件的支撑:每一笔计提分录,后面最好都附上相关的支撑材料。比如计提工资,要有工资表;计提利息,要有借款合同和利率说明;计提其他费用,要有合同或者内部审批单。养成好习惯,审计来了也不怕。
  • 后续的核销(或支付):计提完了不是就没事了。等实际支付或者收到发票的时候,要及时把之前计提的金额冲掉。比如,之前计提了水电费:借:管理费用 贷:其他应付款。等收到水电费发票并付款后,分录就是:借:其他应付款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如果有的话) 贷:银行存款。如果实际金额和计提金额有差异,差额一般调整当期费用。
  • 别滥用“预提费用”科目:以前是有个一级科目叫“预提费用”,但新会计准则下,这个科目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很多以前放在这里核算的内容,现在都要求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来核算。你得看清楚,别张冠李戴。
  • 跨年度的计提要小心:特别是年末计提的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又没有特别充分的依据,税务上可能会有风险。所以,年末的计提一定要慎之又慎,能拿到发票的尽量拿到发票。
  • 防止利润操纵:计提,说好听点是会计估计,说难听点,如果没把握好尺度,就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想让利润好看点,就少计提点费用;想藏利润,就多计提点。这是绝对的红线,千万碰不得!做账得有职业操守。

我跟你讲,计提费用这事儿,看着简单,其实是企业会计核算规范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你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一个月两个月看不出来,时间长了,规范的公司和糊涂账的公司,那差距可就大了去了。

想象一下,你是个老板,看财务报表。如果费用都是实报实销,那这个月可能因为没付什么大钱,利润老高,你一高兴,大手一挥搞投资、发奖金。下个月,各种账单都来了,费用堆成山,利润又跌到谷底,你是不是得吓一跳?这种忽高忽低的利润,根本没法指导经营决策。

而通过合理的计提,把该本期承担的费用都认进来,即使钱还没付,也能让老板看到一个相对平滑和真实的经营成果。这才是会计的价值所在啊!

所以,别小看这一借一贷,它背后是会计原则的运用、职业判断的体现,还有那么一点点对未来负债的预见性。做好了,你的账才叫一本“明白账”,而不是一本“流水账”。这活儿,做得越细致,公司管理层就越能摸清家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你说这麻烦不麻烦?肯定是比简单粗暴的收付实现制麻烦,但也正是这些“麻烦”,才体现出专业会计的价值。就这么简单,又那么不简单。

计提费用的会计分录做账怎么做

本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点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luohu.com/archives/145064

(0)
语文老师语文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