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说啊,财经大类里头,最让人一言难尽,或者说,毕业了最容易感觉“学了个寂寞”的,恐怕还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就是那个听起来特高大上,实际上嘛……呵呵的国贸。
别跟我抬杠,说什么每个专业都有用,关键看个人。这话是没错,政治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咱们今天聊的是“最不实用”,是个比较级,总得有个相对更“坑”一点的吧?在我看来,国贸这个专业,就完美踩中了“听起来高大上,学起来大杂烩,找工作不上不下”的每一个雷点。
你翻开国贸的培养方案,嚯!那叫一个琳琅满目啊!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市场营销、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国际商法……恨不得把整个经管院的课都给你塞进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哇,学了这个,我岂不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国际商场上呼风唤雨?
然而,现实往往是,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不精通。这就是国贸最大的痛点——核心竞争力模糊。你说你是搞经济的吧,跟正儿八经学经济学的比,理论深度不够;你说你是搞贸易实务的吧,很多时候又不如那些在外贸公司从小助理干起,摸爬滚打积累经验的人来得直接;你说你是搞金融的,那金融学、投资学的同学能把你按在地上摩擦;你说你懂法律,法学院的同学表示你连法考的边儿都摸不着。
结果呢?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国贸专业的学生往往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迷茫。去外贸公司?很多岗位其实对专业要求不高,更看重你的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甚至是你肯不肯加班、愿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且,现在的外贸,尤其是B2C那种,门槛肉眼可见地降低,以前那种“信息差”带来的红利期早就过去了。至于那些高大上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拜托,人家要的是名校+顶尖专业+超强实习背景+流利外语+各种证书傍身的神仙,普通国贸毕业生,拿什么去拼?
我认识不少国贸出来的朋友,毕业那会儿,那叫一个迷茫啊。有的去做了销售,底薪不高,全靠提成,跟专业知识关系不大,主要靠一张嘴和两条腿。有的去做了跟单员、单证员,每天对着一堆英文的单据,繁琐重复,感觉大学四年学的屠龙之术,结果用来杀鸡。还有的,干脆转行,考公考编,或者去考什么CPA、法考,试图给自己重新“镀金”,增加实用性。你看,这不就间接证明了本专业知识在就业市场上的乏力吗?
更要命的是,国贸专业的替代性太强了。学英语的可以做外贸,学小语种的也可以做外贸,学会计的懂点国际结算也能做,学市场营销的也能做国际市场推广。甚至,有些胆子大、脑子活的理工科学生,凭借对某个行业产品的深入了解,也能在外贸领域杀出一片天。那么问题来了,国贸专业的独特优势到底在哪里?是那几本厚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还是那些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操作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案例分析?
我不是说国贸这个专业一无是处。它确实能让你对国际商业环境有个大概的了解,培养一定的国际视野。但这种“了解”和“视野”,在残酷的就业市场面前,显得太虚了。企业要的是能直接上手干活,能创造价值的人。而国贸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万金油”,但“万金油”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哪个方面都不是特别突出,哪个方面都有可能被替代。
你看现在很多高校,国贸专业的招生分数线并不低,很多同学是怀着对“国际”二字的憧憬进去的。结果呢?四年下来,英语可能没练好(毕竟不是英语专业),专业知识学得泛泛,实践机会又少得可怜(毕竟真正的国际贸易谈判哪轮得到本科生参与?)。毕业了,看着那些学会计的同学轻松找到对口工作,学金融的同学进了银行券商,学计算机的同学更是香饽饽,自己却高不成低不就,那份失落感,可想而知。
当然,也有国贸专业出来发展得特别好的。但这些人,往往是本身综合素质就极高,比如英语顶呱呱,沟通能力超强,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或者家里本身就有外贸资源。这些成功案例,更多的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非专业本身的赋能。换句话说,这些人就算学别的专业,大概率也能成功。
所以啊,如果让我给还没选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提个醒,财经大类里头,国贸这个专业,真的要慎重考虑。它听起来很美好,像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但很多时候,这扇窗可能只是个海市蜃楼,或者说,它对你个人能力的要求太高,高到专业本身能给你的加持显得微不足道。你以为学了它就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国际谈判桌上纵横捭阖,或者至少也是个穿梭于各大国际都市的商业精英?醒醒吧,大多数情况下,你可能只是在某个写字楼的格子间里,默默地处理着那些枯燥的单据,或者在各种展会上为了几毛钱的利润跟客户磨破嘴皮。
当然,如果你就是热爱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领域,愿意沉下心去钻研,愿意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实践技能,那另当别论。毕竟,任何专业,只要学到极致,都有出路。但如果只是冲着那个“国际范儿”的名字,或者觉得它是个“什么都能干”的专业,那多半是要失望的。因为“什么都能干”的另一面,往往是“什么都干不好”,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在越来越“卷”的就业市场,简直是灾难。
说白了,国贸这个专业,更像是一个“平台”或者“起点”,它给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知识背景,但真正要在某个方向上有所建树,还需要你自己后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深耕,去考证,去实习,去补足那些“不精通”的短板。而这个补短板的过程,可能比其他专业更漫长,也更痛苦。因为你一开始就没能在一个点上扎得足够深。这就是我认为它“不实用”的根本原因——投入产出比,在很多情况下,真的不高。你得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那块料,能不能在“泛”的基础上,自己走出一条“专”的路来。
本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点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luohu.com/archives/1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