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沟通的障碍,那可太多了,简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你可能根本没意识到它就在那儿,直到撞得鼻青脸肿。最直接的,信息的不清晰或者模棱两可——你说东,他理解成西,或者你说了一大堆,听的人完全抓不住重点,稀里糊涂。还有,预设立场和刻板印象,没听你开口呢,心里就给你定了性,戴着有色眼镜看你,你说的再怎么有道理,在他那儿都打了折扣,甚至直接过滤掉了。情绪!情绪绝对是个大杀器,火气上来了,脑子就短路了,说出来的话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收不回来,还句句带刺,完全是为了发泄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对方接收到的全是敌意,哪还有什么沟通可言?
别忘了缺乏倾听。很多人沟通,其实是在等着轮到自己说话,根本没把对方的话听进去,或者只听自己想听的部分,断章取义。更要命的是非语言信息的冲突,嘴上说“没关系”,身体却紧绷着,眼神躲闪,这让接收信息的人怎么判断?ta到底是真没关系还是在压抑?这种矛盾特别让人困惑。环境的干扰也是实实在在的障碍,嘈杂的背景音、随时响起的手机、突然被打断,都能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支离破碎。文化背景和认知差异,这个就更深了,同样一个词、一个手势,在不同文化里意思可能天差地别,甚至完全相反。还有那种权力不对等带来的沟通障碍,上级跟下级说话,下级往往谨小慎微,很多真话不敢说,怕惹麻烦;下级向上级提意见,也得绕着弯子,生怕触了霉头。
说起来,这些都是明面儿上或比较好理解的障碍。更让人觉得无力的是那些藏在更深处的东西。比如,我们常常因为内心的恐惧而无法有效沟通。害怕被拒绝,害怕被嘲笑,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所以选择沉默,选择回避,或者干脆竖起攻击的刺,先把对方扎痛,好像这样自己就安全了。结果呢?问题不仅没解决,关系反而更僵了。
我有个朋友,他就特别典型。每次跟对象吵架,本来可能就是因为一件小事,比如谁没洗碗这种,他一开口就是阴阳怪气,夹枪带棒。他觉得这是在表达不满,在“沟通”,可听在对方耳朵里,就是满满的指责和攻击。对方自然就炸毛了,开始反击,或者干脆甩门走人。事后他后悔得不行,说自己本来想说的是“我希望你能帮我分担一下家务,我一个人有点累”,结果嘴里冒出来的却是“你看你,天天就知道玩手机,家里都成猪窝了!”。你看,这就是情绪操控了语言,把一个温和的请求变成了一场战争。他不是不知道要好好说话,但他当时就是被情绪裹挟,根本管不住自己的嘴,也听不进去对方任何解释或反驳,因为他那时接收到的信息全是“对方不理解我”、“对方不爱我”这些过滤后的负面解读。
还有那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鸡同鸭讲。我在公司开会时经常碰到。老板在讲一个新战略的大方向,他可能已经在脑子里盘算很久了,知道所有的前因后果、潜在风险和预期收益。我们这些听的人呢?可能只知道个大概,甚至第一次听说。他讲得眉飞色舞,觉得理所当然;我们听得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具体怎么落地,有哪些坑。等到了提问环节,我们问的都是些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问题,在他听来可能觉得“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于是不耐烦,或者觉得我们理解能力有问题。而我们呢,本来想问点更深入的,看他那反应,就又把话咽回去了。就这样,信息根本没有在同一个层面流动,大家仿佛在各自的星球上对话,中间隔着巨大的鸿沟。这种沟通,效率极低,还容易产生误解和隔阂。
有时候,最大的障碍是我们根本没想沟通。听起来矛盾,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只是想表达,想倾倒,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是真的想理解对方,想和对方找到共识或者解决方案。这种情况下,就算对方说得再清晰、再有逻辑,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寻找对方话里的漏洞,抓住一点不放,然后展开反击。这哪里是沟通?这分明是一场辩论赛,而且是预设了敌对立场的辩论赛。每个人都穿着厚厚的铠甲,把心门锁得死死的,只想用言语的利剑刺伤对方。
再比如缺乏同理心。你跟我说你今天工作很不顺,被领导骂了,心情糟糕透了。我的反应是什么?是告诉你“哎呀,我上次也这样,我跟你说我那次更惨……”然后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自己的倒霉经历?或者轻描淡写地说“哎呀,别想那么多啦,明天就好了”?这两种反应,看似都在“回应”,但都不是真正的同理。你需要的可能只是我安静地听你说完,然后轻轻地说一句“听起来确实很让人沮丧,你辛苦了”。我没有站在你的角度,没有去感受你的沮丧、委屈、愤怒,我只是用自己的经历或一些空洞的安慰来回应,这并不能让你觉得被理解、被支持。这种沟通,就像两个人试图分享同一个苹果,结果一个在啃香蕉,一个在啃梨,永远也碰不到一起。
网络时代,沟通障碍更是花样翻新。文字沟通缺失了语气、表情、肢体语言这些重要的非语言信息,一个简单的表情包,不同的人看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一个“呵呵”,可能就是纯粹的笑声,也可能是嘲讽,完全取决于接收者的心情和对发送者的了解程度。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和即时性,很多人在网上说话更加冲动、极端,缺乏现实中的顾虑和约束。“杠精”遍地,“键盘侠”横行,很多讨论迅速演变成人身攻击,完全偏离了主题。大家躲在屏幕后面,看不见对方的脸,感受不到对方的情绪波动,沟通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程式化,或者越来越充满戾气。
还有一种很隐蔽的障碍,叫做过滤。我们接收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经验、喜好进行过滤,只接收那些符合我们已有认知或让我们感到舒适的信息。不符合的,刺耳的,挑战我们观念的,就选择性忽略,或者歪曲解读。这就像给自己装了一个信息筛子,久而久之,你就只能听到同一种声音,看到同一种观点,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或“回音壁”。这在网络社区里尤其明显,大家聚集在兴趣相投的圈子里,互相点赞,互相附和,对圈子外面的声音视而不见,甚至集体攻击。这当然不是真正的沟通,这是在抱团取暖,同时集体失聪。
仔细想想,很多沟通障碍其实是自我设置的。我们害怕冲突,所以不敢坦诚;我们不够自信,所以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我们害怕被拒绝,所以不敢主动连接。这些内心的小剧场和不安全感,在我们开口之前就已经筑起了高墙,让信息根本无法顺利地进出。
沟通这回事,远不是把话说清楚那么简单。它关乎信任,关乎理解,关乎同理心,更关乎我们是否真的愿意去连接另一个人,去跨越那些横亘在彼此之间的无形障碍。每一次失败的沟通,都像在心墙上又添了一块砖;而每一次成功的沟通,哪怕只是微小的理解,都像在墙上凿开了一扇窗,透进一丝光亮。只是,这些障碍,它太顽固了,太容易生长了。有时候,看着两个明明很想靠近的人,却因为这些七七八八的障碍,越走越远,那种感觉,真的挺让人叹息的。毕竟,我们都是社会动物,谁不想好好说说话,好好听听别人怎么说呢?只是,这其中横亘的坎儿,实在太多了,多到有时候让人想干脆放弃,一个人待着算了。
本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点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luohu.com/archives/14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