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记忆这玩意儿,说起来玄乎,但拆解开看,其实就那么几个步骤,环环相扣。如果要问记忆过程最基本的三个环节是什么,那就是:编码,然后是存储,最后是提取。就像你要把一本书放进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你得先看懂它(编码),然后找个地儿放好(存储),等需要用的时候,再找到它、拿出来(提取)。缺了哪一步,这事儿都成不了。

先说这第一个环节,编码。这简直就是记忆的第一道门,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或者说做得最马虎的一环。你想啊,咱们每天脑袋里涌进多少信息?铺天盖地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皮肤感受到的……所有这些,得先被大脑接收、处理,然后转化成一种“脑子能懂”的格式,这才能往后进行。这就叫编码。它不像电脑存文件那么规矩,咔嚓一下,一个文件就生成了。我们人类的编码,可太主观,太挑剔了。

比如,你在街上走,擦肩而过的人海,背景的嘈杂声,有多少能真正进入你的记忆?除非,有那么一张脸,特别好看或特别吓人;或者,听到一段旋律,刚好触动了你心弦;或者,闻到一股味道,猛地让你想起某个场景。这时候,你的大脑就像被突然点亮了一盏灯,对特定的信息加大了处理力度。注意力和兴趣,简直就是编码过程的“聚光灯”。你越是专注,越是感兴趣,这信息被编码得就越深刻,越细致。反之,如果你心不在焉,信息就可能像水过筛子,哗啦啦全漏掉了,压根儿没编码进去。

编码的方式也五花八门。有时候是语义编码,理解了内容的意义;有时候是听觉编码,记住声音的特征;有时候是视觉编码,留下画面的印象;甚至还有情绪编码,一段经历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悲伤也好,快乐也罢,这些情绪会像强力胶一样,把当时的各种信息牢牢地粘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或痛,哪怕过去很久,细节依然能清晰地提取出来。编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环节的效率。编码得,后面就难存,更难找;编码得精细,后面就事半功倍。所以,真想记住点啥,别光是“看”或“听”,得走心!得琢磨,得联系已知,得赋予意义。这“加工深度”,可是编码阶段的关键中的关键。

编码之后,信息就进入了存储环节。这就好像,你把那本书看懂了(编码),现在得找个地方把它放进你的“记忆图书馆”。但咱们脑子里的图书馆,跟实际的不一样,它不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更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重组的巨大网络,或者说,像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新来的信息,得想办法在这个系统里安家。

信息存储有不同的“住所”。有的信息,比如你刚看到的电话号码,可能只在你的短时记忆里住一会儿,像个候机旅客,很快就走,除非你反复复述或者赋予它特别的意义,让它有机会升级到长时记忆的“VIP贵宾区”。长时记忆,就是那个容量无限、保存时间也理论上无限的地方。

存储过程远不是被动地“放下”就完事儿。它是个 активный(俄语,意为“积极的”)过程。信息会整合联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连接。想象一下,你学了个新概念,它不会孤零零地待着,而是会试图找到所有跟它相关的老概念,像蜘蛛结网一样,把它们编织在一起。连接越多,这张“记忆网”就越牢固,将来也就越容易找到这个新概念。这个连接整合的过程,在睡眠时尤其重要,大脑会在你做梦、休息时,默默地巩固白天处理的信息,把短时记忆里的“旅客”正式安置到长时记忆里。

但存储也不是万无一失的。遗忘随时都在发生。有些信息可能因为编码太浅,压根儿没好好住进来;有些信息,即便住进来了,时间久了,如果一直没有被提取、没有被“使用”,连接可能就会变得微弱,甚至断裂。这就像你书架上的书,长期不翻,上面会落灰,甚至找不着了。记忆的巩固非常重要,它需要时间,需要重复,需要和旧知识不断地互动。而且,存储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的“事实档案”,它会受到情绪后续经历甚至错误信息的影响,发生扭曲修改。我们的记忆,有时候更像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而不是一个记录员在写流水账。

最后,也是最让人既期待又抓狂的环节:提取。这就是你想把那本存好的书找出来拿出来用的过程。考试的时候,绞尽脑汁回忆某个知识点;认出很久不见的朋友;回味一道菜的味道;或者只是想起来早上出门是不是锁了门……这些都是提取的例子。

提取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在那个庞大的记忆网络里导航搜索。它不是随机的,往往需要一个线索或者情境启动。比如,闻到海风的味道,可能瞬间提取出上次去海边度假的记忆;听到一句歌词,可能想起某个特定的人或事;回到母校,很多尘封的画面就涌现出来了。这些情境线索就像图书馆的索引或路标,能帮助你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目标记忆。

提取也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回忆(recall),就像填空题,你得自己把答案找出来,难度系数高;另一种是再认(recognition),就像选择题或判断题,看到选项,你觉得“哦,这个见过,这个就是”,难度相对低。考试的时候,简答题比选择题难,就是这个道理。

提取过程并非总是顺利的。“舌尖效应”(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就是典型的提取失败案例——你知道答案就在脑子里,就在嘴边,就是摸不着。这可能是因为编码不够牢固,或者提取线索不对,或者记忆之间的干扰太大。而更复杂的情况,比如经历过创伤的人,大脑可能会主动抑制某些痛苦记忆的提取,这是一种保护机制。

有趣的是,提取本身也会影响甚至改变记忆。每次成功提取一个记忆,实际上都是对它的强化,让这条提取路径变得更顺畅,下次更容易找到。但同时,每次提取也像一次“编辑”过程,你可能会在回忆时加入新的细节,或者受到当前情绪和想法的影响,微妙地修改记忆的内容。所以,目击证人的证词不一定百分百准确,反复询问甚至可能“植入”虚假记忆,就是因为提取不是单纯的回放,而是个重建过程。

总的来说,编码是入口,决定了有没有、好不好“存”;存储是过程,是信息的安放连接提取是出口,是能不能、快不快“找”到。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记忆的链条就会断裂。理解了这三个基本环节,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记忆,不那么苛责自己的遗忘,也能更有策略地去学习、去记住那些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毕竟,记忆不是冰冷的数据库,它是流动的、有温度的,是我们构建自我、理解世界的基石。

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本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点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luohu.com/archives/145246

(0)
语文老师语文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