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世界,一天一个样儿,有时候是悄无声息地变,像老家门前那棵树,不知不觉就高了壮了;有时候又像风暴,轰隆一下,旧的格局就碎了,新的东西冒出来。地铁线路越来越多,手机里APP三天两头更新,连菜市场的菜价都跟着心情跳动。这些变化,到底是什么推着它往前走的?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潮流”?还是什么别的?
要我说,别想那些太玄乎的大词儿。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说到底,其实特别简单,也特别“人间烟火气”。它就是人。具体点儿说,是人骨子里那种永不满足的劲儿,是那种想要更好、更方便、更舒服、更有意思、更有尊严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渴望。
想想看,我们为什么要拼了命地干活儿?为了碎银几两,为了让一家老小吃饱穿暖,这最基础的生存需求。但光吃饱穿暖就够了吗?不够啊。吃饱了还想吃好点儿,穿暖了还想要漂亮衣裳。住瓦房的想住楼房,住楼房的想住大房子,住大房子了又想要花园,想要面朝大海。这是物质欲望的不断升级,多实在,多有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不就是亿万中国人心里那点儿朴素又强烈的“想过好日子”的愿望给拱出来的吗?
但光有物质还不够,人嘛,总是有点儿更远的念想。你想被人瞧得上,想自己有份体面的工作,想说的话有人听,想做的事儿有人认可。这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是被尊重、被认可、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挤破头也要去大城市?不光为了钱,更是为了那里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舞台能让你折腾出点儿名堂。为了证明“我也可以”,为了那一口“争气”的劲儿。这股劲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让人加班到深夜,能让人为了一个点子反复推敲,能让人在失败面前咬牙站起来。这种对“更好自我”的追求,是推动社会向上走的一股巨大力量。
还有那种纯粹的好奇心。人类为啥要上天?为啥要潜海?为啥要研究一个小小病毒,要探究宇宙的边界?为了“有用”吗?有时候不是,就是想知道,就是想看看“那边”是什么样儿。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催生了科学,催生了技术。从钻木取火到核能利用,从飞鸽传书到互联网,哪一项不是源于那么点儿“我倒要看看这个怎么回事儿”的折腾精神?是牛顿被苹果砸了头后的沉思,是瓦特看着水壶盖子跳舞时的出神,是图灵对着冰冷的机器思考“它们会思考吗”的执念。这些个体的好奇与执着,汇聚起来,就成了推动生产力狂飙突进的强大引擎。
更别提不满了。我认为,不满简直是社会发展最直接、最赤裸的催化剂。对现状的不满,是变革的起点。觉得日子苦?那就想办法让它不苦。觉得不公平?那就想办法去争取公平。觉得规矩不合理?那就想着打破它,重塑它。你看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女权浪潮,环保呼声……哪一个不是源于对既有秩序或境遇的强烈不满?这种不满,不是躺平抱怨,而是一种“我不能这样下去,必须改变”的冲动。它可能表现为呐喊,表现为抗争,也可能表现为默默地寻找出路,创造新的模式。共享单车怎么出来的?不就是大家受够了打车难、公交挤、走路累的不满,觉得“应该有个更灵活便宜的方式”吗?外卖行业怎么爆发的?不就是人们觉得做饭麻烦、堂食排队烦,想要“躺着也能吃饭”的不满和懒惰(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需求)吗?这些“小”不满汇聚起来,就能催生出“大”产业,带来社会运行方式的巨大改变。
所以你看,无论是想吃饱、想穿暖、想住好,还是想被认可、想去探索、想改变不公,这一切的源头都在人。是人心里那团火,那股劲儿,那种怎么着都不甘心的折腾劲儿。这种劲儿,让大家不满足于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活,不满足于父辈的生活模式,不满足于书本上既有的知识,不满足于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规则。
这种不安分的精神,催生了无数的点子,无数的尝试,无数的失败,最终也凝结成了无数的创造。科技进步是创造,制度改革是创造,艺术形式的创新也是创造,甚至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和需求而进行的创造。
别把社会发展想成是某种外在于人的、独立运行的规律。不是的。它就是由亿万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里,为了自己的小目标、小心思、小期待,或者偶尔的大梦想,而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付出的每一份努力,经历的每一次跌倒和爬起,所共同塑造出来的景象。一个农民改进了耕作方法,一个工匠磨出了更锋利的工具,一个商人想到了新的交易模式,一个学者提出了全新的理论,一个普通人发起了一个小小的公益活动……所有这些,都源于他们心中那个“想让某件事情变得更好”或者“想让自己活得更舒服”的念头。这些涓涓细流般的个体驱动力,汇聚在一起,就成了推动社会奔腾向前的洪流。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的欲望有时会带来冲突,需求的满足可能导致新的不公,创造力也可能被误用。社会发展从来就不是线性的上升,它是螺旋式的,是带着血和泪的,是充满了矛盾和博弈的。但是,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那股子“想要改变”的劲儿,那种对“更好的可能性”的向往,也从未熄灭过。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不是某个抽象的“历史规律”,不是某个特定的“阶级”,不是某种唯一的“生产关系”。这些固然重要,它们是动力得以释放的“场”和“工具”,是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形”。但最最核心、最最原始的那个“源”,是人本身那颗跳动的心,那颗永远在渴望、永远在不满、永远想要去创造的心。是那句刻在我们基因里的话:“就这样,不行!还能更好!” 是那些被欲望和梦想点燃的眼神,是那些永不停止的脚步。
社会就是这样,被无数个“我想要”推着走啊。我们每个人心里那点儿小小的渴望,汇聚起来,就是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哲学命题,它就藏在你我每一个普通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里,藏在我们面对不公时那一声不屈的质问里,藏在我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眼睛里。这就是动力,最真实的,也是最根本的。
本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点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luohu.com/archives/14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