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是那种南方特有的绵长湿润。坐在咖啡馆靠窗的位置,看雨滴顺着玻璃滑落,思绪也不知道怎么的,就飘到了很远的地方,飘回了那个叫益阳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的小城一角。
那时候啊,我还是个毛头小子,揣着忐忑又好奇的心,踏进了这个当时在我看来既神秘又有点破旧的地方。说它神秘,是因为医学嘛,总带着点神圣的光环;说它破旧,是因为那会儿学校的硬件设施,确实,怎么说呢,跟现在那些动辄几千万上亿投资的新校区是没法比的。解剖楼,对,就是那个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一紧的地方,外面看灰扑扑的,里面常年弥漫着一股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味道。但也就是在那儿,我们第一次真正面对生命的构造,第一次用颤抖的手触碰冰凉的组织。那种冲击,那种敬畏,高医专给了我第一课,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关于生死的,关于医学的,最最本源的感知。
还记得我们那届,专业选择不像现在这么多样,就那么几个: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什么的。我选了临床,听起来最“正统”。每天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早自习的英语单词,上午的大课,下午的实验。基础医学的课程,什么生理、生化、病理,听起来枯燥,学起来更难,但周老师(化名)讲生理课的时候,能把那些复杂的通路讲得像探案故事,愣是能抓住你。还有刘老师(化名),病理课上,他给我们看各种切片,那些在显微镜下才显现的病变,像另一个世界的风景,看得人既惊心又着迷。那时候没有PPT,全靠板书,老师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撑起一堂课。现在想想,那份纯粹的教书育人,真挺难得的。
图书馆也是常去的地方。不大,书也不算特别多,但老旧的书页里藏着无数前人的智慧。为了写一篇内科学的课程论文,我能在里面泡一整天,从一本翻到另一本,做笔记,画重点,感觉自己离那些伟大的医生又近了一步。那时候的医学资料获取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没有便捷的电子文献数据库,更没有AI帮你搜集资料。全靠自己一本本啃,查阅索引,那种踏实的学习过程,现在想来,倒是一种财富。
当然,学校生活不止有学习。高医专虽小,但热闹起来也是蛮拼的。晚自习后,食堂门口那叫一个人声鼎沸,为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或者一份盖饭,排队是常态。冬天的晚上,端着热饭,找个地方坐下,边吃边聊,一天的疲惫似乎都能被那份热气和笑声驱散。操场上,总有人在跑步,或者打球。记得有一次学校搞了个运动会,我们班(或者系)为了争那个荣誉,大家卯足了劲儿,那种集体的荣誉感和拼搏精神,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宿舍生活更是精彩得不得了。几个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挤在一个屋子里,从刚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无话不谈。晚上熄灯后,床头灯亮起,或者干脆摸黑,天南地北地聊。聊家乡,聊未来,聊哪个老师讲课最有意思,聊哪个同学悄悄谈恋爱了。有时候为了背书,大家互相提问,你问我答,气氛既紧张又有趣。那种并肩作战的感觉,特别是在准备医师资格考试或者期末大考的时候,大家互相打气,熬夜复习,真是革命友谊啊。
说起来,益阳这座城市,跟学校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常去市里的医院实习,益阳市中心医院、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都是我们的“第二课堂”。在病房里,第一次真正面对活生生的病人,第一次听诊,第一次询问病史,手忙脚乱是肯定的,但那种把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记得有一次,跟着带教老师查房,看到老师耐心细致地询问、检查、诊断,那种专业和人文关怀并存的样子,真的让人觉得,“哦,这就是医生啊”。高医专虽然是专科,但它为我们打下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很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同学,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得不错,有的继续深造,有的成了科室骨干。
实习那段日子,真是累并充实着。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赶到医院。跟着老师后面跑,看病历,换药,量血压,处理医嘱。益阳市中心医院里人来人往,各种病症都能见到。第一次给病人抽血,手抖得不行,扎了好几次才成功,病人倒还好,我心里比他还紧张。还有换药,对着那些创面,一开始真有点下不去手,克服心理障碍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带教老师都很严格,但也很耐心。记得普外科的王老师(化名),他查房的时候,总是先跟病人拉家常,问问他们昨晚睡得好不好,而不是冷冰冰地只看病历。他教我们,“看病,要先看人。”这句话我记到现在。高医专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有这种医者仁心。也许因为是专科,更侧重于基层医疗的需求,所以特别强调沟通、强调实操、强调那种接地气的医疗服务。
这些年,益阳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的变化可大了。我上次回去看看,门口的招牌更气派了,教学楼、宿舍楼都有新建或者翻修过的痕迹。据说教学设备也鸟枪换炮,模拟手术室、更先进的实验室,这些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都成了标配。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更贴近社会需求了,比如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等,这些都是这些年发展起来的新方向。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加强,引进了不少高学历、有经验的老师。看着这些变化,心里挺复杂的。一方面为母校的发展感到高兴,觉得它越来越好了,能为更多益阳乃至湖南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医学教育平台;另一方面,也隐隐怀念当年那种虽然条件有限,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更紧密、更淳朴的关系。也许是滤镜吧,但那种感觉是真的。
不过,无论硬件怎么变,我觉得高医专最宝贵的,是它培养人的那种踏实劲儿。医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专科教育也许不如本科那么高大上,但它更侧重实践,更强调基本功。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很多都能快速适应临床一线的工作,因为他们在学校就接触了大量的实践训练。那种一步一个脚印、把理论知识扎扎实实转化为临床技能的过程,是益阳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记。
现在,每当在新闻里看到关于医疗、关于健康的话题,或者看到益阳本地医疗发展的消息,我总会想起我的母校,想起那段青涩又充满力量的时光。它不是北大清华,也不是湘雅华西,它就是益阳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一个扎根在益阳,默默为基层、为地方输送医疗人才的高等院校。它培养了无数的医生、护士、药师、技师,他们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更偏远的乡村,用自己所学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这份贡献,朴实无华,却至关重要。
那时候啊,虽然知道自己只是个专科生,不像本科生起点那么高,心里也犯嘀咕过,以后路怎么走?但高医专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个进入医学这个行业的敲门砖。它让我们有机会接触临床,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了继续考执业医师证,然后一边工作一边提升学历,甚至考研。这条路走起来很辛苦,但大家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一股子想要证明自己的劲儿。这份韧劲儿,我觉得也是在高医专那几年磨砺出来的。益阳这座小城的节奏,让我们可以更静下心来学习,没有大都市的喧嚣,没有那么多诱惑,日子过得朴素,但目标很明确。
现在偶尔跟当年的同学联系,听他们讲起在各自医院的故事,有的在急诊科抢救病人,有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有的在药房默默工作,有的在影像科对着片子仔细诊断。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益阳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就像一个孵化器,把一群对医学怀有憧憬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给他们基础,给他们方向,然后把他们送出去,去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我记得毕业前夕,大家在校园里合影留念,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那时候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期待。益阳高医专,它承载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汗水、我们的梦想。它可能不是最耀眼的学校,但它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影响和改变着很多人的命运,也为益阳这片土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再看看窗外,雨停了,空气格外清新。我想,也许是时候找个机会,再去益阳走一走,去母校看一看了。看看它最新的变化,看看那些年轻的面孔,感受一下那份依然跳动的医学脉搏。希望它越来越好,继续为这片土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健康守护者。
本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点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luohu.com/archives/145315